邢台新闻>>区县新闻>>

沙河:由“黑”向“绿”华丽转身

2019-06-19 11:12:39 来源:邢台日报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仲夏时节,沙河市红石沟休闲生态农场内,樱桃、油桃、杏、桑葚、圣女果挂满枝头,吸引了大批游人前来观光采摘。与此同时,气膜赛馆内,参加2019年亚洲国际象棋个人锦标赛的百余名棋手,正在展开智慧的博弈。

原本荒芜一片、乱石漫滩的红石沟,如今变成集花卉、蔬菜、瓜果、林木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和休闲旅游并行发展的生态区。旅游观光、承办赛事等,是红石沟的主要三产项目。果品生产加工则是其二产项目。

踏访沙河多片山丘地带,眼前的满山绿色,多由原来的矿老板煤老板转型后集团式开发。

目前,沙河市现代农业已初步形成了以农产品加工业为核心,以粮食生产、林果种植为基础,以市场流通、生态休闲养生旅游为延伸,一二三产同步融合发展的良好局面。在“荒山”变“绿山”的基础上,实现“绿山”变“金山”。

资源依赖小城蹚出转型新路

多年来,沙河这座以煤、铁矿、玻璃为主导的工业小城,伴随资源开发规模的快速扩大,一方面获得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另一方面,过去煤矿、玻璃产业“高投入、高消耗、高能耗、低效益”的发展模式让沙河发展一路“跌跌撞撞”,产生了结构失衡、环境污染等诸多问题,高排放、高污染曾经是人们对沙河的另一印象。

资源依赖型城市如何实施供给侧改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个关系着城市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历史性命题。沙河市抓住国家化解产能过剩、支持生态建设的有利机遇,调整发展方式,跳出“资源陷阱”,依托得天独厚的山丘资源,将山区开发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盘子。据统计,沙河市宜林荒山达26万亩,适宜开发的经济沟达22.5万亩。

考虑到沙河已拥有了一大批发展速度快、综合实力强的工商企业,积累了雄厚的工商资本。政府积极引导不适应市场发展的矿老板煤老板将工商资本投向荒山开发,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工业反哺农业,推进山区开发由低端、分散、粗放发展向高端、高效、集约化发展转变。

在政府的宣传引导下,企业家们逐渐转变观念,投资方向开始转向现代农业。他们在600多平方公里的丘陵山区摆开战场,植树造林,种花种草,发展林果产品初深加工、生态旅游,实现从“黑”色的资源类开发向“绿”色的生态农业转型,蹚出了一条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绿色崛起之路。企业“抢山开荒”创新业

创办红石沟生态农场是张保国的第二次创业。2009年之前,他在红石沟附近开煤矿,是个日进斗金的煤老板。“这片绿之前可是满眼黑。”张保国回忆道,“煤总有挖空的一天,还破坏环境,持续不得。”

2009年,这个曾经的“煤老板”出人意料地选择关闭煤矿植绿护山,让涉及周边9个村的25000亩荒坡荒滩披上了绿装。张保国也成为沙河市关闭煤矿的民营企业家第一人。他说,10年前的决定是生态与产业的“共鸣”。

无独有偶。曾经,凭借煤炭和铁矿资源,栾卸村民鼓起了腰包。1989年,村党总支书记李长庚却给煤矿贴上了“封条”。“地下资源是有限的,我们已经挖出了地下的聚宝盆,该是栽上摇钱树的时候了。”他说。

从挖掘地下“聚宝盆”到栽上“摇钱树”再到近年来打造“万亩银杏林”,栾卸村实现了绿色发展。

在沙河,抢山开荒的,不止这些转型的矿山企业,还有像河北金沙河面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这样的传统农产品加工企业。

去年,金沙河在十里亭镇启动红薯岭项目。项目片区负责人侯瑞克告诉记者,考虑到当地属于半丘陵地区,厚红土层、土质、气候非常适合种植红薯、油菜和杂粮,根据油菜花和红薯的花期特点,将其错期栽种。待到五月份油菜花的赏花期过后,再全部栽成红薯苗。

在1个月的油菜花赏花期,昔日3000亩荒坡“变身”花海,黄色的“海浪”不断袭来,吸引了30余万人次前来赏花观光。

据统计,目前沙河市已有50余家工商企业和自然人主动转产发展现代农业,实现了从工业向农业反哺的良性升级。

沙河市农业园区管委会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沙河市共有2000亩以上规模现代农业园区44个,其中省级现代农业园区3个、邢台市级现代农业园区3个、沙河市级现代农业园区12个,开发面积34.46万亩。沙河市成为全省唯一拥有3家省级园区的县市区。其中,红石沟休闲生态农场被评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五星级示范区”“美丽河北·最美现代农业园区”,栾卸现代农业园区被评为“河北美丽休闲乡村”,万川农业生态园被认定为“河北省星级采摘园”。

“三产融合”助推现代农业提质增效

近年来,沙河市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将园区作为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孵化基地,构建起“三带五区”的产业发展格局。在中西部林果产业区,按不同的功能特点划分出“三带”,即:休闲农业旅游带、自然观光旅游带、生态养生旅游带三条精品旅游线路,“五区”即:城郊休闲农业区、丘陵生态治理区、浅山特色种植区、深山绿色养殖区、片麻岩生态科技区五大农业产业区。

科技引领下的现代农业园区开发,首先体现的是生态效益。沙河市区西部的荒山,过去由于矿山开采炸山采石,植被破坏严重。近年来,通过综合开发,山变绿了、天变蓝了、水变清了。其次是社会效益日益显现。张保国转型荒山开发后,将原来跟随他在煤矿工作几十年的员工全部转岗安排到新的岗位就业。每年核桃收获季,康源公司每天需雇用500余名采摘人员,为周边村民就业增收创造了条件。

在农业园区运行机制、经营体制等方面,沙河市进行了有益探索。完善实施“政府+企业+合作社+农户+金融+科研”的“六位一体”合作新模式。鼓励园区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最大限度保障农民权益。他们创新实施“三区”(产业园区、生态园区、农村社区)联动模式,调动了农民参与的积极性。

沙河市政府引导以种养为主的园区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谋划实施了一批果品仓储、加工项目,拉长了产业链,实现了园区增值增效。依托产业优势,发挥园区的生态、绿色、文化等功能,发展旅游、观光、休闲、采摘业。2018年,全市农业园区接待游客30万余人,收入1.2亿元。预计到“十三五”末,全市荒山综合开发将再上新台阶,现代农业年产值将达到30亿元,带动5万余人就业。(记者郭文静 通讯员申富国、周勇)

来源:邢台日报
责任编辑:谭倩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立即打开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