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新闻>>邢台头条>>

河北省邢台市积极引导农民用高科技手段推进春耕春管

2020-03-25 14:53:58 来源:邢台日报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邢台市积极引导农民用高科技手段推进春耕春管——

种地用上“云”科技

种地“面朝黄土背朝天”如今在一些地方已成为历史。日前,记者走进邢台部分县(市、区),发现农民用上“云”科技,享受精准定位、水肥一体等智慧服务,点手机代替了动锄头。

春耕春管正当时。邢台市因地制宜、因时施策,在严格落实“不聚集、减少接触”要求的基础上,抢农时、抓进度,做到疫情防控和春耕生产两手抓、两不误、两推进。全市69家规模以上蔬菜基地、668家养殖场已全部复工复产,其他涉农企业都做到了应复尽复。

●智慧农业咋种地?

“新式武器”来助阵

3月9日一早,在南宫市古家庄村的桃园里,村民古书沛惬意地看着远处,飞翔的无人机正均匀地将农药喷洒在桃树上。

“以前,像我这一百亩桃园,打一遍药要七八个人十多天才能喷完。今年赶上疫情,人更不好找。正当我发愁时,村支部给我推荐了无人机喷洒技术。这下好了,半天就能喷完,费用还比以前便宜了一多半,真是省心又省力!”

在南和县金沙河农作物种植合作社的农田里,管理员刘伟科轻轻一按手中的遥控器,一排排喷灌设施就开始自动喷水。

“现在浇地简单多嘞,都是远程遥控,只要不断电,我们轻松设置一下时间就能自动灌溉。”刘伟科介绍,合作社共有六千多亩地。以往人工灌溉需要半个多月,现在只需四天就能完成,还能省水40%。

站在田间地头,刘伟科还给记者展示了一款“农事云”App。“这款软件安装在手机上,不仅可以进行物资采购、物料领取,一些农田种植的作业标准、农机使用、销售收入等信息均可在线查询。此外,还可以对作业质量进行评判打分。”刘伟科说,“把产量提上去,成本降下来,现在靠科技完全能做到。”

邢台市各级农业部门积极引导农民使用高科技手段,并派出农技人员在田间指导错峰分流进行农田管理。全市预计可出动拖拉机近3万台,旋耕机1万余台、播种机械1万余台、深松机300余台。

同时,邢台市还鼓励引导农机合作社等农机服务组织不断创新服务模式。在沙河市,金福临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为农户提供代耕代种服务,通过电话、微信等多种形式,开展线上洽谈订单业务,运用云平台对农机手远程指挥调度,在线派单,实时监控作业。

目前,邢台市495.8万亩冬小麦,一、二类壮苗比例达到96.4%,总体苗情好于上年。全市计划春播面积265万亩,其中粮食作物65万亩、棉花117万亩、油料58万亩、春播蔬菜20万亩、其他作物5万亩。

智慧农业谁来干?

“田保姆”活跃田间地头

“按老一套办法种地,行不通了。”平乡县王杨村蔬菜种植大户王西科发出感慨。

王西科说,现在村里年轻人多外出打工,种地都是五六十岁的,一户种上几亩地,靠老经验,跟不上趟,品质上不去,收购商看不上。挣不了钱,农民种地没劲,管护积极性不高,田园正在渐渐失去活力。

种地方式不得不变。谁来种地?亟待破题。地还是那块地,提供服务的却是一批“新农民”。不少提供智慧农业服务的“田保姆”活跃在田间地头。

这不,在王杨村蔬菜大棚旁,种田“老把式”王西科就向农技员王孟泉询问——

“怎样才能控制好温室大棚的温度和湿度?”

“定时分区域放风,采用膜下滴灌技术控制湿度。”

“还得加强水肥管理,控制病虫害……”

王西科为啥愿意跟自己小很多的王孟泉讨经验?“技术特别重要,各方面都有讲究。”王西科说,现在天气变暖,正是大棚西红柿管理的关键时期。他的50个日光温室大棚里,西红柿秧上已是硕果累累,长势良好,这时候要是管理不好,对产量肯定有影响。

“放风的最佳时间是上午,还必须确定这几天都是晴好天气才行。”王孟泉是农艺师,也是一位“田保姆”。他点开手机,“咱有精准天气,一旦时机合适了,我立马告诉您。”

与此同时,田间“长”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也积极参与到智慧农业中来。

日前,南和县老方农机合作社董事长方尊科指着正在操控的无人机说:“飞机喷药效果好,精细化程度高,不造成药水浪费,节约资金,而且操控效率非常高。”在合作社的仓库里,大型小麦收割机、大型玉米收割机等机械擦得锃亮,蓄势待发。

“这些农机的投资超过200万元,别说小农户了,就连家庭农场一般也负担不起。我们提供服务,每亩收取一定服务费,农民享受了现代农机的便利,岂不是双赢?”方尊科说。

“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如何增效益,这是邢台市遇到的难题。正是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出现,解决了一家一户干不了的事情,让农业生产更精细、更科学,实现了提质增效。”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

“新技术为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带来无限可能,这也是智慧农业能够发展的源动力。”农业部门相关负责人说。

智慧农业咋推广?

共享科技红利,把更多“盆景”变“风景”

智慧农业一头连着科技,一头连着农业。科技的进步和农业转型需求,共同推动了智慧农业的发展。但“高精尖”的科技和传统农业的融合并非易事。推广智慧农业,还需让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势。

“看下来,开了眼,智慧农业可真不错!”任县象牙寨村的张永坤常到别的农场去学习。他经营着一个家庭农场,今年种了200多亩冬小麦。去年安装了喷灌以后,200亩地一星期时间就能浇一遍。“现在用喷灌特别方便,开关一开就不用管了,8小时一轮,一轮浇7亩多地,真正实现高效节水农业。”

记者调查,截至2019年底,邢台市土地流转率35.6%,还有一部分是小农户耕种。当老传统碰上新技术,当一家一户遇上规模化经营,如何把更多小农户纳入到现代农业的轨道中,共享科技红利,这也是智慧农业推广途中必须解决的课题。

“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在邢台市,有部分乡村带头人通过与合作社合作,成立乡村服务站,定期举办讲座。他们先从农民最迫切的需求入手,通过示范带动和讲解,不少农民接受了水肥一体和生物肥的套餐,使成本降低不少。

今年,邢台市提出了亩产“千斤粮、万元钱”的思路,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2020年度建成高标准农田36万亩,支持7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在种质资源、品种选育、关键技术集成等方面的推广工作,主推品种40个、技术30项,持续不断提升农业科技支撑能力。

如今,在邢襄大地,农民种地更轻松、更智能,现代农业焕发出勃勃生机。(记者杨永丽)


来源:邢台日报
责任编辑:李瑾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立即打开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