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新闻>>邢台区县新闻>>

河北邢台:一家三代党员的初心传承

2021-05-24 15:30:58 来源:新华社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新华社石家庄5月24日电 题:河北一家三代党员的初心传承

新华社记者范世辉

初夏时节,明媚的阳光跳跃在山间。

在太行山脚下的一个小山村——河北省邢台市临城县围场村,65岁的胡金生小心翼翼地把一顶旧毡帽晾在院子里。

“这是父亲留下的,天气晴好的时候晒一晒。”凝望着遗物,胡金生感慨万千:“父亲胡增寿1938年入党,是村里第一批党员,是我们全家人的骄傲。现在,我们一家三代48人中,有14名党员,是有名的‘党员之家’。”

这户党员之家有着怎样的初心故事?是什么力量让这个党员之家薪火相传?

“增寿比我大十几岁,革命的种子,早就在他心里种下了。”坐在门前枝繁叶茂的槐树下,93岁的村民魏流柱缓缓说道:“那时候,增寿经常掩护地下党在家里秘密开会,听说这些人冒着生命危险是为让穷人过好日子,他说,他也要像他们一样做个好人。”

认准了信仰,就一往无前。“在担任村自卫队队长期间,他义无反顾投身革命洪流,和八路军一起打敌人。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他自己舍不得吃,也要把粮食积攒下来送到部队。”提起以往,魏流柱心中充满敬意。

“听党话,跟党走,认认真真干活,踏踏实实做人。”胡增寿一直把这些话挂在嘴边,也传到儿孙一辈的心中。

干了27年村党支部书记刚刚卸任的胡金生,提起父亲泪水潸然。“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父亲虽然早就去世了,但他一心向党的故事铭刻在我的心中,让我义无反顾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胡金生说,1982年,他入党时“心潮澎湃、激动万分”。

1994年起,胡金生开始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他带领群众治理荒山、兴修水利、发展教育、栽种果树,彻底改变了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2016年,围场村摘掉了“贫困帽”。一个贫穷落后的小山村逐渐变成了一个山清水秀的富裕村。

“建党百年,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能生活在这个时代真好。我老了,未来属于年轻人,但‘红色精神’不能丢,初心不能忘。”胡金生时常教育子女。

胡家“红心向党”的好家风传递到第三代。18岁,面对着党旗庄严宣誓的那一刻,长孙胡力军便暗下决心: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后,一定要用实际行动来回报家乡、感恩社会。

心中有信念,脚下有力量。“80后”的胡力军18岁开始创业,事业蒸蒸日上。2018年,他与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合作,进行技术成果转化,成立公司进军医疗机器人行业,立志为我国自主技术创新做出贡献。

胡力军致富不忘回报家乡,他连续10年支持家乡教育事业,资助家乡学生27人。他还联系北京两家银行到家乡捐资助学,结对子帮扶贫困学生。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初期,他向临城县红十字会捐助价值16.2万元的医用口罩、防护服等。

如今,这个大家庭的14名党员奋斗在不同的岗位上,用行动阐释了一个普通家庭对党的忠诚、对人民的热爱。

“今年是建党100周年。红色精神,代代相传,我们要以实际行动擦亮胸前的党徽。”胡力军说。

来源:新华社
责任编辑:赵耀光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立即打开
网站首页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